离中秋节不到一个月了,月饼已经在各大超市上柜销售。但今年不比往常,去年12月,中秋月饼,地区*总局与中国地区标准化管理**发布的新版GB/T19855-2015《月饼》新标准实施,因此今年也是新标准出台后的中秋节。
8月23日,记者通过走访黄商、武商等超市了解到,月饼,与往年明显不同的是,今年的月饼包装上的“产品执行标准”一栏有了新变化。今年对月饼的馅料原材料及含量进行了严格限制,月饼模具,以防厂家偷工减料。
月饼新标准的出台其实也是一种“焦虑的表达”与“推销式迎合”。月饼**的不断下滑,月饼市场的不断萎缩,使得传统月饼的生产工艺与产品标准,都面临着**的挑战。若不能进行自我的改进与改良,以达到“供给侧改革”的目的,那么这种市场颓势就很难得到逆转。
不过,月饼标准的纠结里面,星巴克月饼,其实还有一种情感的焦虑。此种情绪的表达,包括行业性的下滑,跟“节日味道渐淡”的整个大背景分不开。如同“节日为何没有味道”的追问一样,月饼“为何不逗人吃了”的疑问,其实也是社会进步之下的必然结果。当有了越来越丰富而精致的焙烤食品之后,月饼除了成为“节日礼品的馈赠形式”之外,真正用作盘中之物的作用,反倒退居其次。相反,其身份属性与标签反倒成为一种销售障碍。一旦过了中秋之后,月饼也就失去了继续得到存续的理由。
若不能正视这种环境的变化,以及时代的变迁,还停留在“追忆传统”的观念中,那么月饼行业就会陷入自设的困境中难以解脱,普通消费者也会变得鱼游不定,无法在理想与现实,情感寄托与实际表达之间,找到结合点。月饼就是一种普通的时令产品,不必标注过于高大上的标签,也不必赋予太重的责任,否则就会把某种食品特定化、情感化、标签化。但问题在于,我们的需求在发生变化,同时表达情感的载体与方式也在不断丰富。月饼还是那种传统的月饼,不过人的行为方式却“一代不同于一代”。